中国十大名厨、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胡晓华

中国文化网-网络文化工作网 rwddl8 2023-04-20 17:45:05
浏览

  风吹烟火弥川香 ,不朽匠心颂传扬

  ——访中国十大名厨、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胡晓华

  

 

  川菜作为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,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它以取材广泛、调味多变、菜式多样、口味清鲜、醇浓并重、善用麻辣著称,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,融会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,博采众家之长,善于吸收和创新,享誉中外。中华美食各大菜系都是密不可分的,各大菜系相互融合、调配共同成就了中国菜。胡晓华便是从川菜开始做起,凭借着他自身精湛的烹饪手法和对美食的独到见解,涉猎广泛,烹饪出了一道道精美的中国菜,致力于弘扬和发展川菜美食文化。

  在滚滚烟火中,胡晓华持起川菜的掌勺,从结识到一生;在人间至味上,胡晓华握住文化的火候,从传承到发扬。

  

 

  

 

  

 

  荣获第三届中国美食文化节中国名菜-四海会

  

 

  在第五届中国美食节上荣获中国名菜-金钱苏眉

  

 

  

 

  烹饪梦想于一生追逐

  胡晓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,1985年7月,16岁的他高考落榜,他那一直以来追寻军人梦想的心陷入了无限的低谷和惆怅。胡晓华的母亲隶属商业系统,父亲身体状况不太好,家中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妹妹,母亲希望他尽快工作为家里分忧。思虑再三,胡晓华认为作为长子应该为家庭承担些责任。于是,他放弃了复读的机会,答应了母亲去参加商业系统的招工考试。就这样,胡晓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酒楼,做起了一名后厨的小工,军人梦想由于现实也只能深埋于心底。

  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,追逐梦想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。做小工期间,胡晓华杀鸡宰鱼、洗锅刷碗,只要是厨房里的事,他都学着做、抢着做。胡晓华说:“刚进入这行时很辛苦,厨房里每个工种我都干过。”当时的厨房还没有使用液化气,全都是使用烟煤,炉头火候掌握的好坏决定了菜品的美味与否,做菜需要自己去生火,胡晓华就每天苦苦练习,一直坚持;当时的锅也是很沉的生铁锅,胡晓华为了练好端锅,每天都把沙子放到锅里进行翻炒以加重臂力的练习;他常常每晚搬来两筐萝卜削,至少削了3个月,终于练就了雕花的本领,练习过程中他不慎将手指划出了长达5厘米的口子,伤疤至今隐约可见;他每天一大早便去茶馆进行对本行业过去的事迹听学,更好的练习砧板。随着岁月的迁移,胡晓华渐渐对烹饪产生了热爱。

  胡晓华勤学苦练,聪明能干。一日又一日对烹饪的练习,让他的技能日渐丰满。终是天道酬勤,胡晓华在师傅的精心调教下,他的烹调技艺突飞猛进,19岁时他便成为餐厅经理,全面管理餐厅事务。胡晓华四处学艺,逐渐融合南北菜系所长,推陈出新,所做菜品很受餐饮企业青睐。那时江北区正好成立烹饪协会,海南省和平旅游总公司向胡晓华抛出了橄榄枝,机场服务部的涉外宾馆也向他发出了邀请,他思虑再三还是拒绝了,因为他热爱的是烹饪,而不是名利。

  1992年,胡晓华受到烹饪界泰斗陈鉴于的赏识,经过3年的考察,于1995年正式成为了陈老的关门弟子。他拜国际烹饪大师陈鉴于为师,陈老是著名的川菜大师,在川渝厨界有着很高的威望。这次拜师学艺对胡晓华来说,是一次质的提升,他发誓要让川菜一改以往普通粗糙的形象,使之能够登上华丽的大雅之堂。于是,胡晓华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创新,他研发和烹饪的菜品也不断斩获大奖。“青元粉蒸肉”、“龙凤汤锅”获国内贸易部中国名菜称号;文化主题宴“归真宴”获金牌宴及最佳文化奖;胡晓华带队参加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获得五金五银,其中一队员还获得全国青工大赛金奖。其中醉八仙菜获美食节最高奖“金鼎奖”;在第三届中国美食节上,胡晓华不负重望,再创佳绩,由他制作的“土豆烧鳖裙”获得美食节最高奖“金鼎奖”,“归真宴”之二获国际美食质量金奖,“葵花向阳”、“太极芋茸饼”获国际名小吃称号;在第四届中国美食文化节上,胡晓华又延续辉煌,他的作品“峡江谣”在国际展中荣获国际美食质量金奖;“相约金秋”荣获中国名宴“金鼎奖”;“巴渝红”火锅宴荣获中国名火锅“金鼎奖”。

  胡晓华由于精湛的烹饪技术,直到如今,他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专家、中国(国际)行业战略咨询协会首席专家、应是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常务副主席、重庆十大杰出技能人才(受市委、市政府表彰)、法国国际厨皇美食会金牌会员、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、中国十大名厨、国际五星名厨杰出勋章、国际烹饪艺术大师、中国烹饪大师、高级烹饪技师、国际美食评委、餐饮业国家级评委、全国餐饮业认定师、中国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、中国菜创新研究院研究员、全国鲍翅燕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全国火锅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行业特邀高级研究员暨全国首批优秀人才、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、香港国际美食功勋奖章、泰国皇室美食文化顾问、中国饭店协会特色菜地标美食专委会西南区域主席团荣誉主席、中国川菜研究院(重庆)名誉院长、上合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美食文化专委会首席专家等个人荣誉。然而,这些浮华的名声并未使他骄傲自满,他更加潜心修炼,致力于将川菜发扬发展,追逐的脚步从不停息。

  

 

  

 

  

 

  

 

  融会贯通承师门情义

  初识杨贯一之前,胡晓华在川菜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。胡晓华说,三人行,必有我师,他从陈鉴于老师当初的谆谆教诲中,总结出经验之一就是多学。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要想烹饪技艺炉火纯青,就要突破师门、菜系等界限,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学习,不画地为牢,多多交流互享,沉淀积累,开阔眼界。

  胡晓华想要学会八大菜系,并将其融会贯通。他认为烹饪不能只固定在一种模式,首当其冲的就是粤菜;另外,胡晓华认为,关于鲍鱼的做法,杨贯一杨老的阿一鲍鱼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,他十分坚定地想要拜入杨老门下。在负责人的引荐下,胡晓华在上海见到了杨贯一博士。杨贯一是世界御厨、驻港大使阿一鲍鱼的始创人,对收徒的要求极高。在两人见面后,杨贯一并没有对他表示拒绝,但也没有答应。杨贯一崇尚国学,遵从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这也是他考验人的标准。此后,杨贯一便开始了对胡晓华的长达五年的漫长考察,在这期间,杨老看到了胡晓华的坚持执着和优秀的厨德,最终将他纳为关门弟子。

  随后,胡晓华奔赴香港,在杨贯一创办的富临饭店学艺,主攻粤菜“燕鲍翅参肚”烹饪技艺。他每天跟着师傅吃燕窝、鲍鱼、鱼翅,以致后来看到这些“好东西”就反胃。保守的好处就是秘芨不至丢失,然而,杨贯一却对胡晓华破了先例,煲和焗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他,胡晓华尽得杨老真传。在杨老的精心教导下,胡晓华掌握了鲍、参、翅、肚、燕的烹饪方法,并将川菜与粤菜完美结合,创新出了“麻婆辽参”等川派海鲜名菜。在胡晓华川菜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中,每一位访客无不被挂在墙壁上的杨贯一为其所写的书法所吸引,由此可见杨贯一对学生胡晓华的喜爱。胡晓华说:“现在香港十大食府及大街小巷特色饭店的菜肴我几乎都吃了一遍。”2000年,他到香港考察,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把香港的菜都吃一遍,一顿饭要跑好几个酒店去吃当地的特色菜肴,然后他把香港菜肴的制作材料记录下来拿回重庆烹饪。当时,胡晓华每年要到香港去吃两次以上,胡晓华也在菜品上不断推陈出新,烹饪出一道道佳肴、一场场盛宴。

  胡晓华弟子无数,直系徒弟一百多人,这些人也都继承了师父胡晓华良好的厨德和优良的烹饪技术,且胡晓华的徒弟们都是能挑大梁并且成就斐然的人才,这也反映出了胡晓华过硬的人品、厨德和精湛的烹饪技术。师承一代又一代,传统的美食文化永流传于世间。风吹炉火,青烟之上,蜿蜒荡漾,乃人间至味。

  回馈社会扬美食文化

  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对于川菜,胡晓华想要让它发展起来,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川菜并不仅仅是麻、辣的代名词,其还有中的鲜、浓、精……为了宏扬中国饮食文化,川菜文化,传播重庆美食,胡晓华曾经在重庆创立了“胡晓华川菜文化发展基金会”,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餐饮、菜系、人名命名的基金会,致力于川菜美食文化的传承、保护、弘扬和发展。基金会业务范围包括实施符合传承、保护、弘扬、发扬川菜文化的资助项目,筹集川菜文化发展资金,资助川菜文化研究以及奖励对中国川菜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。

  基金会自成立以来,与西南大学共建食品科研工程,创新交流发展中国大健康美味食品产业,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;关于以更科学、更营养的烹饪方式创造出的“精确”美食新烹饪模式的分子厨艺这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,与重庆商务高级技工学校联合打造现代学徒制,促进产教发展;与重庆现代职业技师学院共建川菜产学研基地和餐饮创客空间;举办中国分子厨艺融合菜研修班和中式烹调技术高级技师研修班;开展“百道川菜、千年传承”以及“农业精准扶贫专项基金”的公益活动;与泰国政府代表团签署“一带一路”美食文化国际交流战略合作协议;赴美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毛里求斯、新西兰等地进行国际美食交流……

  基金会以“传承、保护、弘扬、发展”川菜文化为宗旨,以“文化、品牌、标准、国际化”为发展方向努力把川菜文化发扬光大,把川味永久流传。川行天下,留味人间,为中国川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为保护中国餐饮及菜系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标志性的历程。

  胡晓华说:“烹饪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。”对于烹饪,他永远秉持敬畏态度;对于川菜,他除了传承还要发扬。未来若条件成熟,他还想要组建川菜博物馆,使之服务于大众,让大众了解、认识到川菜的内涵与璀璨的川菜文化。精于工,匠于心,胡晓华是一名低调的川菜大师,有着强烈的烹饪情结,他将在传承发扬川菜的道路上持续向前,永不停息。